一放学,平时最爱吃的下午茶不吃了,直接躲进房间闷头写作业。到了晚饭时间,催他出来洗手吃饭,怎么喊都没动静,一问就是作业没做完,没心情吃。以前他读小学,不见得对学习这么上心,今年刚初一,怎么就变了个人似的。听我这么一问,儿子叹了口气,脸瞬间垮了下来,吞吞吐吐说道:“妈,没想到初中的课程那么难,现在期末搞排名,你说我考不好,排名靠后岂不是很丢人?”56%的考生均有考前头痛头晕、无力、记忆力下降、贪食或厌食、感冒等症状;90%以上考生有内心不安、紧张失忆现象,反应严重的达35%之多。所以,别小看孩子考试这点事,当他对考试没把握,就会担心结果不好、考不出好成绩。这种负面情绪一旦没有处理好,很容易成为孩子的心理阴影,影响他的正常发挥。
孩子藏起来的压力
没经历过的人不会知道
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接诊过一位17岁男孩。
一直以来,男孩成绩优异,从家门口的普通小学考上重点初高中,从来没让父母操过心。
上高中后,成绩一直在全班前十名,考重点大学不是什么问题。
可高考前4个月,经过一次调考,男孩像变了个人似的,动不动就发脾气,在家里乱摔东西,成绩也下滑了十多名。
不管怎么拼命刷题,都找不回原来的状态。男孩临近高考,突然开口说不想去学校,打算放弃高考。
哪怕父母不停哀求他再坚持一下,他说什么都不去学校,整整逃了10天学。
去了医院诊断,才发现:男孩太想考出好成绩,心理负担过重,得了严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。
这男孩的情况,并非个例。
有一位高二学生,曾写信给心理专家陈默老师,吐露自己极具压力的学习过程。
和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,学习就是令人紧张的事,班里的竞争特别激烈。
因为自己名次在班里居中,每天拼命学习,经常学到半夜三更。
可效果一点都不好,上课越来越听不进去,考试名次不升反降,整个人瘦了一大圈。
看到没,许许多多的孩子,但凡心里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,不想输给别人,让关心自己的父母失望,一到重要的考试,内心的紧张、焦灼,就会挑战他的心理防线。
他不说,不代表他没有内心戏。
特别是上了初中后的青春期孩子,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事都主动跟父母讲,或者坦诚表达出来。
为了掩饰他那些不安、恐惧,他宁愿关起门来自己“逼”自己。
因为他想用自己的方式,消除学习伴随而来的压力感,别人能行,他也觉得自己一定可以。
只是心智尚不成熟,只会用“死磕”的方式面对问题的他,很难真的卸下心里的大石头,反倒越学习,越沉重,越不安失望。
可能有人会问,既然孩子压力这么大,让父母帮忙引导不就好了吗?
孩子不是没想过,只是有时候说出来,得到的回应却不尽如人意。有的父母觉得考试嘛,小菜一碟,你平时好好复习就行。有的父母则反过来指责孩子,“都叫你多花心思在学习上,临近考试才来说紧张,早干嘛去了?”还有的父母,看似民主淡定,嘴里说着鼓励的话,脸上却写着“不以为然”的表情。正是这种无视孩子言语、行为传递出紧张感的行为,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打击,让他觉得孤立无援。热播剧《追光的日子》里,女孩任真复读高三时,曾小心翼翼问过妈妈:说任真是自己开饺子店,一个个饺子供出来的孩子,成绩那么好,今年一定行,自己累点没事。
一上考场,满脑子都是自己之前高考落榜的悲剧,手根本不听使唤,满头大汗,完全下不了笔。结果摸底成绩出来,高考530分的任真,最终只拿到371分。
畅销书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,怎么听孩子才肯说》有句话这么说:“父母最错误的沟通方式之一,是不懂共情,忽略感受。”特别是孩子面对极大的备考压力,整天坐立难安、难以入眠时,父母有眼看不见,有耳听不清时,孩子心里难免会想:学习考试这些事有多难,他们却只会叫我加油,再接再厉。整天这么小心翼翼,要万一我没考好,多对不起他们呀。孩子,终究是敏感的,父母一个不经意的举动、一句无关痛痒的回复,都会引起他情绪的剧烈波动。如果他感受到的是不被接纳和信任,那他极有可能自己承受一切,直到承受不了原地崩溃。
聪明的父母都会这么做
多年从事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,我接触过不少“考前焦虑”的孩子。
只是有过被拒绝、被忽视的经历,加上心里的压力大到无法自我排解,才出现各种问题。他们无一例外,都在等着父母主动走进自己的世界,给自己支招,帮助自己化解危机。所以,当孩子主动开口说“妈妈,我担心……”时,千万不要跳过这件事。抓住孩子“信任父母”的契机,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,陪伴他一起减压。让孩子知道,考试前会紧张、焦虑,是正常现象,不必刻意去逃避或消除它。根据叶克斯-多得森曲线可以看到,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焦虑感,反倒能提升学习效率。
给孩子吃一剂强心剂,帮他放下心理负担,能大大减轻他对焦虑的恐惧感。鼓励孩子,有什么不舒服的,可以找父母或者好朋友倾述出来,说出来心就会好受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