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学没几天,闺蜜就和我哭诉要被儿子逼疯了。
一首诗,儿子背一会儿,发一会儿呆,翻来覆去一小时也没背出来;
一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,磨磨蹭蹭要熬到11点才能完成。
开学测试,儿子从中上游一下跌到了倒数第十,闺蜜质问他为什么倒退这么多,他不仅没有一点愧疚,反而振振有词:
“我后面不是还有9个吗?怕什么?”
闺蜜气得血压蹭蹭往上飙,她说:
“为了他,我特地辞职在家陪读,他倒好,我越操心,他越不上心,一点都不自觉!”
其实,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。
著名心理学家黄仕明曾指出:
孩子的内驱力,主要源于三种非常重要的情感力量:自主感、信任感、价值感。
而父母盯着陪写作业,恰恰是毁掉这三感最快的方式。
很多父母以为,作业不盯着,孩子就不自觉。学习不陪着,孩子就不积极。
却不知,陪学时间越长,父母角色越接近监工,有哪个孩子会喜欢一个监工呢?
儿童教育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。
男孩刚上一年级时,妈妈就每天盯着他写作业。
男孩觉得烦躁,做作业时,总是东摸摸西搞搞,妈妈不催他就不动。
时间久了,他就直接无视妈妈的催促,自顾自地跑一边玩。
本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的作业,他就是一拖再拖。
妈妈气得只能动手,但越暴力,孩子越对着干。
妈妈打他一下,他就还妈妈两下。
甚至,母子俩常常斗争一晚上,孩子就是只字未写。
心理学家李雪曾说:
“外驱力,也能驱动一个人,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、痛苦和内耗。”
孩子一旦发现自己被监督,被催促,就会激发逆反心理。
孩子不配合,又会带来父母的吼叫、指责、打骂。
父母越是想要掌控,越是失控,最终彻底毁掉孩子对学习的兴趣。
《超级育儿师》中就有一个叫龙威的男孩,阳光开朗,不仅游戏玩得很厉害,溜冰更是拿了当地的冠军。
在说起自己喜欢的事时,他眼里总是闪着光。
唯独一谈到学习,他立马就蔫了。
原来,他每次写作业,妈妈就守在一边。
他写得提心吊胆,本该花在学习上的心思,全耗在了察言观色上。
妈妈叹一口气,他不自觉地就紧张起来。
妈妈声音大一点,他脑子更是一片空白做不出来。
整个过程,他不是在担心出错,就是害怕妈妈骂他。
也因为频频分神,又引发了妈妈更大的怒火。
长此以往,就形成了恶性循环:父母越陪→孩子越紧张出错→父母越生气→孩子越深陷自我否定。
试问,一个孩子学习时感受到的只有否定、无助、痛苦,他如何能投入学习?又如何喜欢上学习?
这位妈妈也坦言,儿子一年级时还肯学习,现在却越来越差,经常考倒数,甚至还自暴自弃。
尹建莉老师说:“在教育中,想要他排斥什么,就去强迫他。”
孩子没有内驱力,往往是父母陪写的过程先把孩子写作业的胃口给败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