穷有穷病,富有富病,曾经因吃不饱而营养不良得的病便是穷病,后来经济条件好了,又来了诸如“三高”之类的富贵病。
不仅成人如此,儿童也是这回事,在钱多孩少的时代,也有“儿童富贵病”,甚至这些“虚病”比成人的“实病”更难治。
61
“胃病”:吃软不吃硬
大约在二十多年前,教育界有人提出“以儿童为本”的思想,随即,那些守着一个独生子女的父母,在“宝贝文化”之下,竟然发展为“以儿童为天”了!
其实,我一直不赞同“以儿童为本”的说法,包括“以儿童为中心”,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,也不是西方文化的说法,西方文化讲的是“以人为本”,讲的是“人人平等”,而不是儿童至上。
还有,在所谓的赏识教育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口号之下,我们的孩子们渐渐的迷失了自己,只能被夸,不能被批评,这是多么可怕的教育理念呀!包括成人都是人无完人,何况孩子!
还好,不能吃“硬”食还有“软”饭,要是把孩子娇惯过度了,娇惯的软硬不吃那就完了。
62
“软骨病”:缺少独立性
其实,独立是人类和动物与生俱来的生存意识,尤其在生态环境恶劣情况下,这种意识之下表现出的独立能力会更强烈。
所以,但凡儿童独立能力差的根源都不属于儿童自己,都是被后天环境所惯的,尤其是父母把孩子当做宝贝时,唯恐累着和亏着孩子,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让孩子吃一点苦。如此下来,也就不难理解十六岁还由母亲喂饭的巨婴刘思琦,以及八岁还不自己走路由父亲挑着的杨锁等。
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,那次,我在家长会上说:要把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,成长是不能包办代替的!否则,孩子不能独立才是危及终生的问题。
63
“心脏病”:心里有点空
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去定义所谓的“心脏病”,主要是指缺少责任心、感恩心、同理心。
其中,责任心的缺失大多是因为一个观点,“孩子还小小,还不懂事”,然后,所有问题都父母扛了,包括孩子犯错误也要由父母检讨;而感恩心的缺失是因为爱的过分了,把孩子爱的麻木了,不懂什么叫做爱的回馈;至于同理心的问题,主要是孩子在三岁前被家里人围起来,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“其他人”。
然而,这“三颗心”恰好是支撑人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,所以,在童年期间若所有责任都被家长分担了,所有的爱都指向儿童,所有的人都围着儿童转,最终不得“心脏病”才怪呢!
64
“恐惧症”:确实很社恐
这是典型的前因后病,是儿童时被家长以安全名义“软禁”在家中,在社会敏感期到来时社会却没来,于是,错过了最佳走进社会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的机会。
但是,这种情况在儿童时期有点潜伏,不会有太多问题爆发。可到了接近社会的大学阶段问题就来了,以至于有些读研读博的学生不想毕业,恐惧社会的复杂性,担心自己融不进社会。
特别是真的走进社会,真的感受到“社会不是你妈”的时候,“恐惧症”便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