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待儿童有“三待”:看待、等待、期待
发布者: 浏览次数: 251 2023/12/08
近年来,儿童抑郁症呈现出高发态势,并因此引起大家广泛关注。2023年11月11日《经观头条》发了张玲一篇报道,文题是“儿童抑郁症门诊零点之后”。该文说中国顶级精神专科医院“北大六院”夜半时分,儿童门诊还在排队就医,直到凌晨两点,疲惫的医生才看完最后一位小患者。 文中还摘取了《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》蓝皮书的一组数据:有40%的中国青少年感到孤独,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%,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50%,大学生轻度焦虑风险达38%。分析了数据和现状之后,作者抛出一个观点:透过孩子们有病,看出来的是中国教育病了! 确实,本该天真快乐的童年却“被教育所卷”,“把童年和少年卷没了”,生命中充斥的都是竞争、补课、分数、考试,还有“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”的滴血的口号。所以,当学校教育和已经不像教育的样子时,当学习已经失去了成长的快乐时,我们的教育,也包括社会文化,都出了问题。 有次家长会上,一位父亲对儿子说:我保证让你吃好,你保证给我学好。我问:还有吗?这位父亲更直接,说:其它都是瞎扯!我懂,这是被卷出来的糊涂。 我更懂的是,这种糊涂是“没把孩子当人看”!没有把本该拥有快乐的童年给予他们,并以“社会竞争太厉害了”,以及“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”为由,来解释对孩子学习的全面施压。 最终,即便是压出了分数的同时,也因此得了厌学症。这是得不偿失的生命交换! 因为,我们已经走进了没有可持续学习力就无法生存的新时代,这个时代的学习力就是生存力,也是生命力! 所以,当家长和学校联手,为了分数和考试,把儿童逼出“病态学习”后,问题便来了。这个问题便是“用被迫学习去伤害学习的源动力”,用“逼出来的分数给学习带上假面具”。如此,能叫做“善待儿童”吗?! 这个问题的解释很多元,但是,若立足于教育和成长去看,无非有三点: 如,中国自古以来对儿童的认识有两条:第一是养儿防老重难轻女的香火文化;第二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管教文化。 如,17世纪英国学者洛克提出的“白板说”,是一种新的儿童观,是指儿童来到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经验,有如“白板”。并且,因此而肯定了教育的后天效应和必要性。 如,20世纪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,她在教育实践中深度观察儿童后指出,儿童是带着多种能力来到这个世界的,尤其是“吸收性心智”的强大,远超过成人,能主动吸吮环境提供的成长养分。更重要的是,蒙特梭利博士毕其一生在为儿童与成人的人格平等呼吁和斗争,所以,我在读书笔记中说过:她是天下儿童的律师,为儿童维权奋斗一生。基于上述,我在看待儿童的问题上强调了四个观点:与成人人格平等;犯错误是成长中必由之路;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弥足珍贵;儿童的天真无邪需要善待。 中国最喜欢制造神童,并谓之“超前教育”或“超常教育”。我认为,如此做法,对于一般儿童其结果便是拔苗助长,是耽误“扎根”的问题,甚至是毁掉一生的行为。 所以,许多幼教专家都说到一个概念——等待,成长是个慢功夫,教育必须有节奏。当然,所说的等待并不是静待花开、自然疯长,教育的干预是为儿童提供“有准备的环境”,用园丁的话讲是“松土”、“浇水”,包括“破土而出”后的“修枝剪叶”。然而,在社会文化内卷的今天,谁人不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,谁人不想着做“人上人”和“人前人”!所以,若家长能耐得住性子,遵循成长的规律,等待儿童,则,孩子三生有幸! 尤其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,常常是高于客观和现实,就如所说的“高标准、严要求”,这没错,关键是有些过分和过高的期待之下,不仅给孩子压力过大,而且随着目标失落,家长的心态也会遭遇打击。这是一个因人而异、适可适度的目标管理问题,但这个度却很难把握,特别是一些家长把自己未竟的目标,转移给孩子了,也不考虑孩子的自身条件是否合适。显然,这是不合道理的问题,也是不善待儿童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