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,看到一个在知乎引起激烈讨论的帖子:“为什么女儿的反应这么强烈?”
这是一位家长的疑问,她的女儿高三,生病在家休息。
午饭的时候,两人商量要吃什么,女儿表示已经吃腻了外面买的饭菜,让她做饭吃,但女儿又思考了一下,改变主意,因为已经饿得等不及了,还是就吃泡面。
她答应给女儿泡泡面,但转念一想,觉得煮的更健康,还能加鸡蛋,便自作主张煮了一袋。
面刚刚煮熟,女儿过来一看是煮的面,就开始崩溃大吼,问她为什么又是煮的?
她说煮的更快,不就是一碗面吗?
女儿涕泪横流,大声哭喊:“这怎么会是一碗面的问题?这只是煮的和泡的时间长短的问题吗?”
她开始细数这期间的委屈,昨天也是妈妈问她吃什么,她发给妈妈肥牛饭的做法让妈妈照着做,结果妈妈就是不听,非要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结果就是一点都不好吃。
甚至女儿问里面的肉是肥牛还是肥羊,妈妈也默不作声,因为肥牛之前已经吃完了。
女儿不解,为什么肥牛吃完了,妈妈也不让爸爸去买,而总是什么事情都按照她的想法来,女儿说:
“我在这件事情发生了之后才知道你骗了我,这是一件小事吗?这是一件小事吗?”
女儿哭了很久。
妈妈对女儿的崩溃也不理解,她求助网友:
“最近女儿总是因为各种莫名的小事发脾气,是一件小事还是累积的?她的心理是什么?”
底下有个两万多点赞的回答,短短四行字戳中重心:
是啊, 这边又要让她提意见,这边又不无视她的意见自作主张,这放在谁身上都会觉得崩溃吧。
02
这个妈妈让我想到了之前那个硬要给女儿带十几斤冷冻猪肉的妈妈。
女儿在另一个城市工作生活,妈妈要来她工作的城市看她,对此女儿是十分开心的。
但接下来妈妈的一系列做法,令她有些崩溃。
一开始,妈妈问她要不要从家里带10斤猪肉过去,她拒绝,妈妈也没说什么了。
但第二天,妈妈又跟她说工作的城市猪肉很贵,她已经买好了10斤猪肉冻在冰箱了。
她再次拒绝,妈妈再次同意。
她三番五次地明确拒绝,妈妈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,但最终那十几斤猪肉还是乘着飞机,来到她的身边。
女儿苦不堪言,她说:“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我脑子里炸开了,很窒息,很痛苦,痛苦的想要去死。
我人生二十多年,原来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。”
女儿回忆起了过往的种种。
每个寒暑假,妈妈都会带着她去姥姥家,姥姥每次都会给妈妈50斤左右的冷冻肉。
她抱怨这些肉不好吃又不好拿,妈妈就会打她。
一次,她想吃素包子,妈妈答应了。
放学回家,妈妈蒸好了包子,她一咬开,吃出了满嘴的腥膻味。
原来妈妈把从姥姥家拿的僵尸肉放进去了,她问妈妈为什么不是素包子,妈妈说:
“我为你好,你长身体应该多吃肉。”
妈妈根本不在意她是不是爱吃肉。
同样的事情经常发生,比如吃番茄打卤面,妈妈问她要不要加一勺牛肉汤,她说不要,妈妈也答应了。
但面好了,她吃出了她不喜欢的肉膻味,一旁的妈妈笑着说:
“好吃吧,我放了一勺牛肉汤。”
类似这样的事情,还有很多很多很多。
她感叹:“这二十多年啊,我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,我很痛苦,有时候会想到轻生。”
听到妈妈说行李放了15斤猪肉的那一刻,前尘往事一瞬间如走马灯一样在她脑子里一一闪过,她再也绷不住了。
她与上述的那位女儿一样,用痛哭流涕、大吼大叫宣泄积攒已久的痛苦。
而她的妈妈也与上面的那位妈妈一样,对女儿的表现很不理解,不就是一碗面吗,不就是一点肉吗?她们甚至觉得女儿不懂得感恩、脾气差不懂事。
她们同样在沟通时,不会跟女儿多说什么而只是满口答应,但行动时却全然不顾女儿感受自作主张,不理会自己之前答应了女儿什么。
一次次无效的沟通,让女儿们迷茫、崩溃。
03
这样的家长太典型了。
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在麦当劳里的一段见闻。
她在用餐,迎面走来了一对母子。
儿子看起来三十岁左右,在点餐。
不一会儿,在一旁的妈妈问儿子:“你还没点好吗?”
儿子回答说马上,他再点个冰淇淋就好了。
听到儿子的话,妈妈很不屑:“冰淇淋?还不如吃桃子。”
边说边从自己的袋子里挑出一个桃子,对儿子说:“吃个桃子吧。”
儿子拒绝了,妈妈反问:“那你要吃啥,桃子好吃。”
儿子再次拒绝,明确表达“我不吃”。
妈妈似乎没听进去,自顾自地说:“桃子干净得很,好吃。”
儿子有些不耐烦了,他回应道:“我就不喜欢吃桃子。”
妈妈见状,直接把桃子塞进儿子的手里,说:“这桃子洗过了,吃吧。”
这位母亲貌似听不懂人话一般,非得让儿子吃这一个桃子。
三十来岁的儿子,居然还不能自由选择要吃什么,明确表明的态度也被妈妈视若无睹、充耳不闻,代入一下,真的很无奈。
这就是典型的父母思维,“小孩子懂什么,我现在让你做的,都是对你好的,你喜不喜欢并不重要”。
孩子尝试和家长沟通了,家长全然不理,有的看似开明地主动询问孩子的意见,得到意见后就直接反驳,不达目的不罢休,有的就像网友的妈妈一样阳奉阴违。
父母觉得自己所做的都是为孩子好,出于对孩子的爱,但其实,它们带给孩子的却是伤害。
我们终其一生,真正寻求的只有一种良好而健康的关系,懂得去分享、关注和换位思考。
它的前提是,亲子之间有足够的回应,陪伴和用心交流。
作为父母,最该学习的一课就是适时放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