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孩子做错事,你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?
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,最常见的不外乎以下3种:
指责、训斥:
“怎么回事啊!”
“能让我省点心吗?”
否定、侮辱人格:
“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!”
“你有什么用?蠢死了!”
讽刺、挖苦:
“早跟你说你不信,这下高兴了?”
“你不是能吗?还去试试?”
发现了吗?这些话全都带着情绪,只是父母在一味地宣泄情绪,没有进一步的教育和引导。
孩子被斥责,却没有受教,不知道错在哪里,该怎么改正。所以这些错误孩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,深层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。
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。
想要管理好情绪
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犯错
每当孩子犯错,家长就容易暴躁、愤怒,对孩子充满嫌弃,忍不住朝孩子大发脾气,事后又常常后悔。犯错,给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,会独立思考的孩子才会自觉。如果家长把孩子犯错看作是一次闯祸、麻烦,只会批评他,那错误就只是错误。但如果家长能在错误中,看到那个努力尝试、正在成长的孩子,就会多一份宽容和耐心。再加上正确引导,错误就会成为孩子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,让他可以从中收获经验、得到成长。认识到这些,家长的心态就会平和许多,没必要大发脾气。而且,当孩子做了错事,大部分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,内心会有愧疚感、自责感。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,适当提醒,启发他自省,孩子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如果家长反应激烈,严厉地打骂,反而会抵消孩子心中的愧疚感,他开始为自己找借口、推卸责任,甚至产生叛逆心理,故意犯错。
因此,家长允许孩子犯错,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;控制好情绪、心态平和,更有利于孩子认识错误、改正不足。
当孩子犯错时,家长的态度,决定了孩子是否愿意坦诚、和家长沟通。有些家长,会不理孩子、威胁要抛弃他,或是严厉的打骂、惩罚,导致孩子犯错后心里充满恐惧和担心。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,甚至是成年人,做错事了不敢告诉家长,自己默默承受,有时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,造成悲剧。曾看过一则新闻,一个9岁的孩子,因打碎学校的玻璃,需要赔偿,不敢告诉家长,于是留下一封遗书跳楼自杀了。只是打碎一块玻璃,却让孩子宁愿放弃生命,也不愿让家长知道,多么让人心疼。比错误本身更可怕的,是孩子犯错后的恐惧、不敢向家长求助。
“无论如何,要让孩子有出路。
如果在外面遇到了事,被训斥被责罚,回家后要面临更苛刻的责备,在家在外,孩子两头都没有出口,走投无路,就会走上绝路。”
当孩子犯错了,家长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,向孩子表达爱和支持,让孩子知道,父母对他的爱永远都不会变,会陪他一起面对错误。
绘本《我不敢说,我怕被骂》里,小女孩伊拉弄坏了袜子,隐瞒了一整天。
到了晚上,她忐忑地坦白,没想到妈妈搂着她,爸爸给了她一个大大的吻。
伊拉开心地说:“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和安全感。”
父母告诉她:
“亲爱的,你要知道,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儿,有时候,我们会有点儿生气或难过,但我们永远都是最最爱你的。”
孩子犯错了,家长也应该好好和他说话,不用情绪或暴力交流。
对事不对人,帮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错误,但不否定孩子整个人,更不要让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。
此外,家长还要看见和理解孩子的情绪,及时安抚、给他鼓励。
父母的关怀和支持,会让孩子拥有价值感和自信心,更有勇气面对错误。
孩子犯错后,家长可以这样说
现实中,很多家长还没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委,就喜欢妄加猜测、随意下结论。比如老师在群里批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,孩子回家后,家长不分青红皂白,就开始斥责孩子:
“是不是又在课堂上开小差?”
“是同学让我帮他讲一道题,老师以为我们在讲话。”
因此,当孩子犯错了,首先要给他解释和表达的机会,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再作处理。记得韩国综艺《超人回来了》某一期节目中,爸爸朴柱昊起床后,客厅变成了“灾难现场”:满地的麦片,姐姐趴在地上吃麦片,弟弟光屁股坐在麦片上。本以为这位爸爸会发飙,没想到他只是弯下腰,问了姐姐一句:原来是因为弟弟饿哭了,娜恩想要照顾弟弟,所以才把麦片和牛奶拿出来和弟弟一起吃。问清楚了原因,朴柱昊不但没有批评姐姐,反而对她说“谢谢”。
不管发生什么,先听听孩子怎么说,更有利于正确教育孩子,也不至于误会孩子,伤害了他善良纯真的心。
很多家长都反映过这样一个情况:当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的时候,孩子就会格外“不懂事”,和小朋友争抢玩具,惹出各种麻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