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减后的第一个月,有一些不明所以的声音问我:“双减了,什么时候生二胎呀?”
原来,他们以为的双减是......
“孩子的作业没有了,就可以放飞自我,家长躺平了,二胎三胎搞起了...”
“太好了,以后再也不用给孩子报班了,能剩下不少钱,孩子的学习都归学校管,更加省心了。”
可事实上,双减后,我满脑子装的是,“今天,要不要给我的女儿布置作业?布置什么作业?”
我家那个“可可爱爱的Eva姐”正好是二年级,算起来这个学期,也是双减前后有无作业对比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再见了,晨读!
双减前,Eva姐7点20分到校,因为需要晨读,我站在校门口,耳边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。
双减后,8点10分之前不能到学科教室,因为8点5分才开门,早到的孩子只能在门口待着、待着、待着......
可惜了,以前我家的神兽可是充电满满,这会儿没地方充电了?
突然安排的午睡
枕头成了抢手货
双减前,中午都是自主活动,可以去图书馆、画画室或课外活动...
现在,突然通知要自备枕头,因为下午上课的时间太长了,学校要求必须要午睡,神兽们需要充电,老师们也要休息,不用中午接送回来,老母亲的生活品质大大的提升了...
书包不用背回家
神兽是“蹦”着回来的
双减前,我家神兽托着沉重的书包,有气无力的跟我打招呼。
这学期问题解决了,老师说没有作业,也就不用带书包回家,一脸懵的家长们在群里议论纷纷这种情况...
于是我突然有了一个疑问:“如果没有布置作业,那么我娃都在干什么?”
无处施展的
“妈妈牌”作业
搁在以前,课外作业是最低配置,妈妈牌作业内容:“背诵古诗词、自由阅读、打卡...”,督促小女按时完成作业,签字,任务完成。
这个学期,我家Eva姐5点30分到点放学,接到孩子大概5点45分,挤过人潮汹涌的晚高峰最后顺利到家,我们依旧像往常那样7点吃完晚饭,9点上床睡觉。
就这样我们愉快的渡过了第1个月,从消失的晨读到消失的作业,从消失的书包到消失的“妈妈牌作业”,放学回家,母慈子孝,其乐融融,可我的内心总感觉到不安!
因为,娃儿在学校的时间明显增多了,可是学习安排明显稀释了一个档次。
双减减轻了孩子的学习压力,可作为家长的我是否应该无忧无虑的躺平?
我的答案:“NO~”。
我只是千万焦虑的家长中的一位操碎心的老母亲。我也赞同不超前学习,希望孩子得到更多童年的欢声笑语,但这些美好的愿景并不能消除作为一个家长的焦虑和恐惧。
鉴于学校、老师没有书面作业,我怎么能闲着?于是......
1)我需要了解她今天都学了什么;
2)我要研究课本的重点、难点;
3)考察她的学习情况,分析她的知识点掌握情况,在考虑如何给她布置作业;
4)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的消除她对老母亲我的额外作业布置的抗拒情绪,顺带控制好我自己的心情,再进行辅导作业。
双减政策强制让大家“躺平”,但并非消除“内卷”。而我作为家长来说,孩子的教育,不能单纯寄托在学校。
“学校教育非常重要,但无论多么重要,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。”我始终认为,无论教育如何改革,父母都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。
为了孩子的成长,我给我自己列的一份责任清单。
责任一:提升我家神兽的学习自律性
无论学业再怎么减轻,依然需要养成学习习惯,孩子不够自觉,容易分心,如果不适当的督促,很容易偷懒;
责任2:双减下,更应该关注她的习惯问题
课前做好预习,课上认真听讲,课后及时复习,做好笔记,积极思考,踊跃发言,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;
生活上,每晚依旧提醒她做好第二天要用到的课本、学习用具,早睡早起,少吃零食,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,适当锻炼,注意饮食卫生。不管有没有“双减”,培养孩子的自律性、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,都是我的主要目标。
责任3:孩子空闲时间多了,陪伴成了我一个难题
陪伴的本质是一种教育,教育家夏洛特·梅森曾经说过:“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,从来无暇顾及孩子。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,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,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。”
所以,陪伴孩子都在生活的点滴中,虽然这么说很容易,可对于忙碌奔波的我来说,这是一个难题,我只能更加高效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。我像往常一样,下班了尽可能早点回家,晚上下课都会尽量过去接送,和孩子聊聊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。
责任4:家庭、学校联动,有效沟通特重要
“双减”落地不单单是学校的事,需要家庭、学校协同推进,两者相互配合,要相信老师的专业精神,与老师保持好的沟通氛围,多听听老师的意见。
我家的Eva姐虽然学习在班级的中上水平,但自制力比较差,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,容易出现拖拉、放任、敷衍、好玩的心态,喜欢跟着感觉走,所以我需要不断沟通来提醒孩子。
新学期开始,我明白的是,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,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。如果我们指望双减政策可以让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的话,我想你是误解这份文件了。因为在陪伴孩子成长这条路上,作为家长,我们始终应该保持学习心态,与孩子一起成长。
图&封面/源网络